作者:江逸之、張漢宜
「這個會議只延誤四個月嗎?」一位竹科半導體大廠董事長用力敲擊桌面,嚴厲眼神掃過會議室裡的總經理與副總十多人。雖然冷氣調低到二十度,但在台上負責報告客戶總部室內設計案的元崇設計工程總經理鄧運鴻,卻滿頭大汗,因為竟然第一張電腦簡報都沒過關。鄧運鴻靜下心來利用這難得的三十分鐘會議時間,仔細觀察這家客戶的內部權力結構,「新總部設計規劃,絕對不是總經理有決定權,而是董事長」。

回到公司後,鄧運鴻徹底研讀這家公司的數千則相關報導,分析這位董事長的行事作為後,三個月內準備了三個設計方案,再回到同一間會議室簡報。「對!這就是我想要的,」平日不苟言笑的董事長難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元崇正式取得設計工程案。
曾設計過奧美、台新金控、台積電、聯發科總部與廣達電腦研發中心的鄧運鴻,經常與大老闆面對面開會,他深有體會:「要懂得觀察環境氛圍,否則有再多創意,都會被盯到滿頭包。」 像鄧運鴻這樣,善於觀察環境氛圍、讓工作事半功倍,是許多成功者都具備的特質。
有我、有你、更有他               
最近黑心牛奶事件讓社會人心惶惶,但最先召開記者會、向大眾公開道歉、並收回所有架上牛奶製品的金車公司,不但度過了危機,也贏得了負責任的形象,提升了品牌公信力
董事長李添財問了兩個關鍵問題:「誰是我們的老闆?食品衛生處。」 因此在金車召開記者會前,先知會主管單位。第二個問題,是全部金車產品皆提供退換,或是四月後製造成分有問題的產品才可退換? 李添財決定全部都可退換:「無辜的消費者已經夠恐慌擔心了,怎麼還忍心要他去(看製造日期)分辨哪一包有問題,哪一包沒問題?事先想到各方面的利害關係人,貼近他們的心情與想法,再找出解決方案閱讀空氣已是現代生存必要的關鍵能力。
什麼是「閱讀空氣」?
從去年開始,「你也閱讀一下空氣吧!」成為日本職場個人管理界最熱門的關鍵字,「閱讀空氣」來自日文「空気読めない」(Kuuki Yomenai,直譯為「不會讀空氣」),簡稱「KY」。用中文來說,就是「白目」、「沒sense」、「狀況外」。
空氣無色無味難以察覺,人類卻不能沒有它。同樣地,人與人之間,會形成不同的場域空氣。同樣無色無味,卻可以透過靈敏的觀察,體會出它的流動與變化。「閱讀空氣」並非只是單純察言觀色,而是培養觀察環境氛圍、提出並溝通改善意見,再加上落實執行的綜合能力。
根據調查,日本有七成年輕人在企業待不到三年,最大的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溝通」出了問題。許多富創意的年輕人,由於不善「閱讀空氣」,導致在團隊中溝通不良,即使有好點子也難發揮,甚至待不久就離職。
台灣連鎖通路龍頭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從不敢輕忽閱讀空氣的重要,每週都會抽空騎單車,和主管到處逛大街小巷,觀察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麥當勞更是緊抓市場趨勢的高手,麥當勞的DNA裡面,觀察力一直都被列為重要的經營方針。麥當勞在台灣每天至少進行八十個滾動式市調,一年舉辦一百多場焦點團體訪談,透過頻繁的市調與主管親自到現場觀察,總裁李明元發現年輕人的多餐飲食習慣,開始推二十四小時營業與外送服務,立即獲得好評。
在今天,讀出環境氛圍改變,懂得預測空氣變化路徑,就跟氣象預報颱風動態同等重要。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土井隆義在《朋友地獄:「閱讀空氣」世代的生存法則》中指出,一九八年以來,教育方式逐漸轉向尊重每個孩子不同個性,雖然培養出創意與有能力的一代,卻教不出懂得自律、能看得遠、會溝通的人才。最近,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經常在抱怨「宅男太多了」,企業很難找到擁有很強溝通與整合能力的年輕員工,原因在於台灣年輕人過度依賴網路,成天窩在網路世界,不願意伸出頭與外界溝通,嚴重缺乏環境洞悉力。

溝通技巧,是年輕人學習閱讀空氣的要徑。玉山銀行人資長王志成點出,有話直說是年輕人常見的「白目」。曾有一位年輕行員遇到熟識的女性會計主任來銀行辦事,跟她開玩笑「你怎麼把頭髮燙成這樣?」把年輕人無厘頭的溝通方式,套用在客戶上,不管對方能不能接受。
閱讀空氣的四大技術
那麼,怎麼做,才會懂得閱讀空氣?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內藤誼人在《閱讀空氣的技術》書中指出,「閱讀空氣」必須掌握幾大關鍵:
一、首先要掌握狀況,確認在場的人是哪些人、彼此的職務和利害關係如何、        自己跟這些人的關係又是如何。
二、溝通發言時,選擇適切的用語。

三、隨時注意氛圍的形成與轉變,慎選發言時機。

四、觀察在場人士的眼神與表情變化,裡面藏著許多值得閱讀的訊息。


好的創意,要能推銷出去,讓上司與團隊了解並接受,若不懂得「閱讀空氣」的藝術,不懂得體會當下的氛圍,只一味強調自己的想法有多好,會讓溝通出現阻礙,甚至不被接受
「閱讀空氣」不只是職場或商場的技能,也是政壇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兩千多年前,《孫子兵法》就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提醒權衡局勢與閱讀空氣的重要。
桃園縣長朱立倫,就經歷過忽略閱讀空氣的慘痛經驗。最近兩年,為了規劃桃園航空城,朱立倫帶領縣府團隊遠赴荷蘭史基浦機場、韓國仁川機場考察,邀請這些國際機場經營團隊到台灣,研究桃園機場公司化的可能性。「我們都認為桃園機場必須要走向公司化經營,這是世界新趨勢,卻忽略機場員工與民航局的內心感受,」朱立倫坦承,失去工作的被剝奪感已經在與桃園機場相關的單位蔓延開來,縣政府卻「」不到這股不安的氛圍,最後遭受許多匿名黑函控訴「炒地皮」、「機場公司化會成為大恐龍」,不斷阻礙法案推行。
國家領導人要會讀「民間的空氣」,了解民心所趨,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政策。當日本國民年金資料被錯誤登錄,民眾擔心往後領不到年金,要求政府提出解決辦法時,前首相安倍晉三卻大談修憲與教育法,施政重點跟人民關注的議題南轅北轍,招來「KY首相」之譏。
領導人有同理心,才能體察民心
美國總統雷根就是一位很善於閱讀民意的總統,演員出身的他,很懂得解讀電視新聞與節目所釋放的訊息。例如,他推行全美大掃毒,靈感就是源自當時大受歡迎的影集「邁阿密風雲」。 毒品的問題由來已久,但這部影集帶動支持掃蕩毒品的民氣,雷根此時掃毒,可說抓住了最佳時機,不僅成效卓著,也提高他的聲望。
政治評論家南方朔表示,領導人必須具備足夠的敏感度,去傾聽各種民意,並做正確解讀,其中關鍵就在「同理心」,拋開生長條件、地區、階級、學識等所有限制,把自己變成一個老百姓。南方朔建議,領導人應該「兼聽」,而不要「偏聽」,而且不要固執有權力的人常犯的毛病,就是只相信自己。懂得「兼聽」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好的策略才會出現,也才能閱讀民間的空氣。南方朔強調,企業與國家領導人更重要的是「創造空氣」,也就是帶領民意,以創造性的思維,在人民還沒想到之前,就先想到。
此外,領導人不只要懂得閱讀自己國家「民間的空氣」,更要提高視野,能夠閱讀「全球的空氣」,這樣,施政方向才能高瞻遠矚,為國家前途開創未來。
從閱讀空氣到創造空氣,其中的關鍵在於創造有利的勢頭。最近,桃園縣長朱立倫在縣內河川整治,要拆除沿岸的違建,立即遭遇民眾與民代抗議。朱立倫選擇在抗議聲音比較小的地方,先做好 一公里 的河川地整治,和抗拒拆遷的地方形成對照組,自然就會有很多民眾站在縣政府這一方。
創造閱讀空氣的工作環境
有「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松下幸之助,有感於日本缺乏有理念、有前瞻能力與道德勇氣的領導人,因此創辦「松下政經塾」,培養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才。在甄選塾生時,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有沒有常識?有沒有生活感?現實感?能否知悉人性及人的侷限?」這也就是西方企業在選擇執行長時最重視的條件之一:有沒有sense
對企業而言,教導新人學習閱讀空氣,縮短適應環境與學習曲線變得很重要。一些企業開始塑造員工張開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感)的閱讀空氣工作環境。
明基員工為期四天的新人訓練課程中,除了灌輸企業文化,「超過一半的課程都是教育正確的工作態度與人際溝通的技巧,加速新人融入公司的速度,」明基友達集團的新人訓練透過分組實做,不斷練習如何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像是在聆聽時,身體必須些微往前傾、眼睛注視對方,及面對不同管理風格的主管,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
另一方面,企業高層也可以透過年輕人的敏銳嗅覺來閱讀市場。因為,最好的社會觀察與創意,往往都來自最基層員工。

雲雀國際公司會議室裡,掌管台灣三十多家連鎖餐廳的董事長森田宜幸挺直腰桿,嚴肅地逐一試吃桌上的幾盤海鮮烤飯,他找了現場最年輕的幾位餐廳兼職員工發表意見,一群人七嘴八舌地討論起眼前的烤飯,「我還是覺得台灣人喜歡吃乾飯與鍋巴,烤飯不要做得太像西班牙那樣濕答答,」最後,森田宜幸決定鍋巴烤飯成為九月底古拉爵餐廳新菜單的主打料理。


「海鮮烤飯一推出,竟然超過原先預期銷售量的三成,」雲雀國際營業部協理林育立笑說。

有時候老闆雖然擁有三十多年的餐飲管理經驗,但對於市場的敏銳度不見得會贏過年輕員工。
培養sense,做適當的事
無論是朋友相處、職場關係,甚至整個社會所形成的氛圍,都流動著不同的空氣,要有足夠的sense,去感受這樣的空氣,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制定適當的策略。從個人、企業到國家領導人,「閱讀空氣」的能力,將是這個變動時代的生存新關鍵。
有你、有我、更有他  如何成為閱讀空氣達人?
日本財經雜誌《Theory Business》集結企業領導人、藝術創作者、學者等各行各業頂尖人士,送給年輕上班族突破職場瓶頸的關鍵句,培養「閱讀空氣」的能力:
一、發生意見不同的爭論時,先把那股氣Hold
年輕人常常沒聽完對方的話,覺得被誤解,就急急辯駁,而不把話聽完,反而留給人不好的印象。其實,任何會感動大眾的作品,都是以團隊的力量完成,光靠一個人的本事是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衝動,毀了團隊之間的感情與互信
二、到你產品會出現的現場,「停、看、聽」
創意,不是關在辦公室裡就能發想出來的。富士電視電影事業局長龜山千廣強調:「到現場去!」例如做電影的,就要親自到戲院去,真實的現場、真實的第一手意見,都是市場調查永遠做不到的。這些從現場蒐集的珍貴第一手資訊,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有待改進,跟顧客的需求距離有多遠,下次可以如何把事情做得對。

三、思考「好的產品」跟「暢銷的產品」哪裡不同
許多年輕人很努力地將創意付諸實現,卻不被市場接受,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然而,仔細思考一下:「好的產品」跟「暢銷的產品」,到底有哪裡不同?例如,好的作品為什麼不賣?是行銷宣傳沒有打到對的顧客、競爭對手早一步推出或做得更好、顧客的胃口或社會氛圍改變,還是自己認為好但其實並不是顧客所要的?
四、不只「想做什麼」,而是「想成為什麼人」
思考「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是針對眼前的情況來思考,屬於短期的規劃;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則把思考的線拉長拉遠,從一生的規劃來看自己的人生藍圖。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將來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而鋪陳、奠定基礎。現在的工作,只要能學到東西,對你的目標有幫助,那麼,你所賺到的就不只是薪水,還包括將來用得上的經驗、技能與人脈
五、以快樂的心情工作,才能做出令人快樂的產品
太陽劇團總裁拉馬爾認為,如果你的產品是要讓人感到快樂的,你就要以快樂的心情來創作,才能讓人感受到你那份心情。若你在創作作品的過程充滿痛苦與焦躁,作品就會帶著那樣的情緒,傳達給大眾。
六、無論多小的事,都要設定標準與完成時間
日本戴安芬前社長吉越浩一郎最知名的創新是「零加班」,要求員工提升工作效率,不准加班。他強調,讓工作效率提高的祕訣,其實就是「注重細節」,無論多小的事,都要設定標準與完成時間,那麼,你就不會因為某些疏漏而必須花時間去修補,讓工作在截止期限之前順利完成。正所謂「魔鬼就在細節裡」,把細節之處做好,拖累工作的魔鬼就無藏身之處。
七、不喜歡的事就不去做,還能有什麼突破呢?
人如果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永遠限制在那個框框裡,難以突破。當社會趨勢變動,自己原有的專長容易被取代、或是不再被需要時,就會失去競爭力。其實,許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正是磨練更高的技術、增加思考深度與廣度的重要關鍵,透過這些,往往可以將自己「喜歡的事」做得跟別人不一樣,達到更好的成果。因此,年輕人應該跳脫「喜歡」與「不喜歡」的二分法,去看這件事是否能為自己加分,打造不一樣的競爭力。
八、「你」、「我」之外,從第三者的角度看事情
一般年輕人看事情,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只以一種角度來看世界。從單一角度看事情,往往狹隘而偏頗,應該從雙方的角度來看,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更深一層的做法,則是從「第三者」的客觀角度。因為「你」、「我」都是有利害關係的當事人,「他」則是冷靜、客觀的第三人,往往可以觀察出你我不曾發現的盲點
九、「見面三分情」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無論網路科技多發達,「見面三分情」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真實的「人」的感覺,永遠無法以科技取代。特別是關於「閱讀空氣」,如果是在MSN上,彼此看不到對方的眼神與表情,完全以文字判斷,因此,經常引起誤解。其實,同樣一句話,搭配上表情與聲音,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含意,傳達不同的感受,這是MSN的文字簡訊、表情符號所無法相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d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